“三多三少”暴露“最先一公里”短板——湖北、贵州、广西农村冷链物流建设调查之二-行业动态-全国冷链流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三多三少”暴露“最先一公里”短板——湖北、贵州、广西农村冷链物流建设调查之二

发布时间:2019-09-23 11:21 【字体: 收藏

在贵州、湖北、广西等地,农村冷链物流建设已基本铺开,但在中西部地区农产品采收入库“最先一公里”上,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数量不足、果蔬产品损耗大、基层冷链物流人才缺乏等问题。


【总量:东部多,西部少】


近年来,我国冷链物流发展迅速,冷库容量与冷藏车稳步增长。但总体来看,西部地区冷库与冷链车总量不足,与迅速发展的农村脱贫产业不相适应。
以贵州为例,2017年至2019年4月,全省社会累计投入冷链体系建设资金38亿元,建成冷库722座,冷库容量120.57万吨,但仍无法满足逐年增多的果蔬产品需求。贵州省商务厅提供的资料表明,贵州大部分冷链物流企业规模小、辐射能力有限,大型企业数量少。

【结构:菜篮子多,菜园子少】


冷库建设空间布局不平衡,城市多农村少,城郊多基地少,运营成本高,导致果蔬产品在“最先一公里”上损耗较高。


有数据表明,我国一年因为采收不当、采后处理技术落后、贮藏条件不到位等原因造成损耗的果蔬产品超过1亿吨。果蔬等生鲜农产品流通损耗率高达20%至30%,而发达国家仅为1.7%至5%。业内人士表示,这一问题主要出在“最先一公里”上,农户、企业对果蔬采后保鲜认识不到位,贮藏和运输管理技术匮乏。


在城市,生鲜电商平台在顾客下单后半个小时左右将产品送达顾客手中已很普遍。贵州省威宁县果蔬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李顺雨介绍说:“如果果蔬采摘后没有冷库进行保存,那么农产品的价值就可能会受到影响。”

此外,冷链物流运营成本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负担,企业在基地建设冷库的意愿也受到成本影响。广西都安一家农业企业负责人说,当前农产品冷链仓储加工项目是按照工业用电收取费用,和农业用电标准差价大,用电费用成为制约农村冷链项目建设的重要因素。


【人才:需求多,供给少】


冷链物流对技术的专业性要求很高,冷链运输设备运营以及冷链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都需要专业人才。一些业内人士、基层干部反映,专业人才缺乏导致管理水平低是阻碍冷链物流发展的重要原因。

以宜昌、广西为例。

从宜昌市几家冷链物流企业人员结构看,中端管理人才和低端冷链作业人员均缺乏。宜昌市夷陵区招商引进的三峡银岭冷链物流园项目,三万吨级冷库建设和运营需要大批冷链物流专业人才,但由于宜昌相关人才欠缺,只能从珠海总公司调来大批管理和技术人员。


目前广西共有冷链物流企业294家,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去年成立了冷链物流协会,以进一步推动冷链物流企业逐步发展壮大,但全区仍面临专业人才缺乏的瓶颈。


文字整理自:新华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