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阳澄湖大闸蟹产区摸索着前进之时,其它产区的大闸蟹也在逐渐兴起。大闸蟹的市场充满变数。
阳澄湖大闸蟹热销
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新闻办主任姚水生表示,今年天气较为适宜大闸蟹生长,加上前几年拆除围网退湖,水质和水草质量上升,今年大闸蟹产量较上年的1300吨上涨10%左右,阳澄湖围网养殖户2200余家的产量预计可达到1400吨左右。
据了解,自2016年阳澄湖拆除大闸蟹围网后,养殖面积从4.2万亩压缩至1.6万亩,由此带来的大闸蟹产量也直线降低。据统计,2016年至2018年,阳澄湖大闸蟹总产量分别约为2100吨、1200吨和1300吨。
虽然产量断崖式滑落,但是大闸蟹的消费需求却在急剧上升。一位阳澄湖大闸蟹的养殖户表示,目前的销售情况是“供不应求。”
阳澄湖养蟹户的养殖面积为每户十亩,受天气、水温、水质和养殖水平所限,每户出水的螃蟹重量和大小有所差别,产量高的可达每亩千只,即一户在整个蟹季出产也不过10000只左右。目前阳澄湖大闸蟹销售大多是以户为单位,缺乏高知名度的头部玩家和统一的渠道。
一位水产公司的老板表示,现在螃蟹的出水价为每斤140元,卖向饭店、酒店等渠道,主要售于老客和介绍过来的朋友。
另一家阳澄湖大闸蟹的负责人也表示,有十亩养殖面积,亩产200斤,每斤大概3只,出水价为每只(3.5两)50元。“不用走线上,就线下卖卖就好了。”
质量参差不齐
事实上,“蹭光”问题由来已久。数据显示,2017年阳澄湖大闸蟹的实际产量约为1200吨,但以“阳澄湖大闸蟹”为名销售的螃蟹约为20万吨,真正产自阳澄湖的大闸蟹不足市场销量的1%。
据了解,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管理委员会为了规范市场销售,于2006年前后开始发放阳澄湖大闸蟹防伪蟹扣,以此让消费者验明大闸蟹“真身”。
然而,由于实际亩产要高于防伪蟹扣的数量,所以在实际销售中防伪蟹扣并不够用,所以很多大闸蟹并没有带扣卖。
虽然防伪蟹扣的技术在逐年更新。但消费者对于蟹扣的认识仍然较为模糊,仅从蟹扣这一环节很难真正彻底防范假阳澄湖大闸蟹。
诸多问题之下,运营阳澄湖大闸蟹的相关企业日子可能也并不好过,盈利前景并不乐观。
“去阳澄湖化”趋势明显
阳澄湖大闸蟹正在踽踽前行,今年的蟹季市场上,消费者端开始显现出“去阳澄湖化”的趋势,其他产地或者产区的螃蟹也在逐渐兴起。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不同大闸蟹产区的兴起,也凸显出国内的消费升级以及对于大闸蟹消费的追捧和青睐。但是目前大闸蟹整体市场质量参差不齐,鱼目混珠,缺乏头部企业,这是最大的弊端。其中,仅阳澄湖大闸蟹具有一定的稀缺性、权威性以及议价能力。如果以阳澄湖大闸蟹为蓝本,以政府做为抓手打造不同的大闸蟹品牌,以目前国内市场总量是完全可以容纳的。
文字整理自:蓝鲸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