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城里人叫苦菜价高?主要原因:
生产端农药化肥农资涨。
人工成本上涨。
反季节种菜导致各项成本上涨。
但更重要的是:流通环节太多,远距离运输,冷链设施落后、损耗太多造成的!
一句话,流通领域的问题和成本高昂,导致我们消费者付出了太多的额外成本......
解决农产品的买难卖难问题,要找解决办法,就得对症下药——
引导农业生产直接对接城市消费:缩短服务距离和时间,减少流通中间环节,降低农产品仓储和物流损耗成本!
3个关键词:模式+物流+冷链。
一、模式
模式包括好的生产模式、组织模式和营销模式。
好的产销模式,既能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又能减少流通环节,有效缓解城市菜价高、供应不稳定及质量问题。
1、新的生产模式:
通过合作社或“公司或平台+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把个体农民组织起来,规范生产提升标准质量,尽量避免一哄而上、盲目生产所导致供过于求、销路不畅、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这就是供给侧改革。
2、新的营销模式:
通过直供、订单农业、认购等新模式,推进生产者和客户的直接对接,既减少流通和交易环节,又能稳定持续地卖农产品,解决农民卖菜难问题,还能让农民多挣钱。比如:
(1)订单农业
适应市场需要,将自己和客户、新零售企业、超市、商场等渠道的关系,变得紧密甚至更稳定,避免盲目生产,产销之间不再是随行就市......
(2)社区CSA,也就是社区支持农业
“社区支持农业”起源于1970年代的瑞士。农业生产直接对接城市消费:让每家城市人对接一家农民或一户农场,或者一个社区对接一个乡村,直接进行订单生产,加上顺畅的物流宅配上门,既能让生产者收入稳定持续,利润更多,又能确保食品安全。
(3)网络和电商营销
通过电子商务直接卖,譬如产区直播带货卖菜,直接从田间地头送到消费者手中,有效减少流通环节与损耗,生产者多挣钱,也让消费者更放心。
电商营销,既可以开淘宝店或微店销售,也可以供货给天猫、京东或垂直生鲜电商平台,由电商直营给消费者。
据商务部发布,2019年年底全国农村网商达到1384万家。
(4)用模式促进渠道多样化
农超对接、电商平台+基地直供、“无接触”宅配等“产销对接机制”新模式,结合大型超市、生鲜电商、生鲜超市、便利店等多种零售业态......渠道越多,菜就越好卖。
除了模式外,还有2个关键词:物流、冷链。
二、物流--基础设施、物流配送体系的改善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流通产业发展滞后。物流存储、保鲜冷链等基础设施落后,大部分农产品得不到仓储、冷链和物流的保障。
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缩短服务距离和时间,降低农产品损耗,成为政府和企业的共同行动。
物流首先依赖于交通基础设施。这几年,政府极大改善了乡村的网络、道路等基础设施,通往城市市场的物流更加便捷。
截止2019年8月,全国建制村基本实现直接通邮,快递网点已覆盖乡镇超过3万个,覆盖率已达到95.22%,覆盖县、乡、村的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已经形成。
2019年12月,农业农村部等各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建设各项任务,实现主要农业县全覆盖,农产品出村进城更为便捷、顺畅、高效。
三、冷链--存储、保鲜冷链的改善
冷链设施建设得好,就能弥补农产品季节性和长距离运输的短板,畅通田头销售,延长蔬菜供应时间,熨平市场波动,减少蔬菜损耗。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田头市场及地头预冷设施建设、冷链运输的推进力度:
2019年7月30日,国家明确提出实施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等补短板工程。
2020年2月,由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发文,启动农产品冷藏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
政策的大力推动,也触发了工商资本对冷链设施的投资。
企业的努力集中体现在两方面:
(1)用先进物流、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改良流通产业链,提高运输水平,构建全程冷链物流体系。
(2)加强供应链管理,减轻物流损耗和成本。自建物流中心,去中间环节成为企业的“共同课题”。
随着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物流冷链的短板终将有趋于解决的那一天!
四、总结
用模式解决生产和销售问题。
改善物流,让农产品出村进城更为便捷、顺畅、高效。
用冷链,解决仓储和物流损耗成本问题。
我们期待有一天,农民卖菜增收不再难,城里人吃菜更有保障,少付冤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