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鲜”行 冷链物流还需环环相扣——湖北、贵州、广西农村冷链物流建设调查之三-新闻中心-全国冷链流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农产品“鲜”行 冷链物流还需环环相扣——湖北、贵州、广西农村冷链物流建设调查之三

发布时间:2019-10-12 10:09 【字体: 收藏

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农村冷链物流建设还需从:1、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2、完善标准;3、精准“补短”等方面发力。



【1、加强规划 用好政策“推进器”】


农产品涉及面广、链条多,落实政策需要因地制宜;一些冷库资源存在分布区域、城乡、结构不平衡等问题,若缺少规划,容易造成重复建设、趋同投资等问题。
业内人士认为,规划是用好政策“推进器”的一大关键,可避免一哄而上。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说,需要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整体性建设,强化引导性投资、示范性投资。
今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提到,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近日印发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也专门提到大力推进冷链物流发展、加快建设冷链物流体系等内容。

以广西为例。


广西壮族自治区商务厅市场体系建设处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去年以来广西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实施意见》《广西壮族自治区冷链物流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广西加快推进冷链物流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强规划引领。



【2、健全标准 完善信息“调节器”】


  长期以来,由于产业链分散、供需信息不对称、资源共享程度低等原因,冷链物流不同程度地存在市场散、小、乱等问题。“随着市场需求提升,冷链物流将上升到智能化、一体化服务等领域,形成多元化的综合型配送系统。”湖北宜昌市物流业发展中心主任任小军说。

  有关专家建议,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势,实施冷链信息化提升工程,实现冷链全程监控,提高冷链物流效率。同时,发挥重点冷链物流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单位作用,通过加强合作研究,制定、实施重点产品的温度控制等标准,让冷链物流及冷库建设“有章可循”。


【3、破解“断链” 打造产业“稳定器”】


近年来,特色种养成为不少贫困地区的主要脱贫产业,“最先一公里”的冷链设施重要性不断凸显。
冷链物流建设作为一个系统性项目,中间环节众多,保障产品“鲜”行,还需要着力补齐冷链物流供应链的短板,减少“断链”问题。

  “从基地到运输,再到批发市场、超市社区,任何一个环节的‘掉链’都会影响到农产品保鲜效果,这既影响销售,还会增加成本,抑制农业企业积极性。”广西商务部门一位工作人员说。

  在立足实际补基础设施短板的同时,未来可进一步加大冷链物流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发挥带动效应。同时,结合扶贫产业、现代农业未来发展趋势,做好标准化种养、管理,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为后续规划建设冷链设施提供条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