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作为行政管理的最小细胞,基层单位对应着各路“条条块块”,基层干部也就不得不加入各种各样的工作微信群、装上五花八门的手机APP。有的乡镇干部手机上装了7、8个工作APP和20多个工作类微信公众号,中部某县一名大学生村官甚至“被加”了120多个微信工作群。水利群、党支部书记群、三防群、民政群等,每天一大任务就是看微信群的聊天记录……有的微信群要求每日报到,有的不同部门不同的工作系统要反复填报相同的材料,有的要求24小时保持在线。“从早上一睁眼手机就响不停,一直到晚上十一二点”,不少干部抱怨整天神经高度紧张,生怕遗漏了信息,耽误了工作。
病症二 有图未必有真相
病症三 多了速度少了温度
微信等工具方便大家沟通交流,提升工作效率。一些领导干部认为通过微信群下发通知、安排工作既方便快捷,又节约了工作成本,热衷于“群里一声吼,工作布置走”。任务在群里安排,通知在群里层层转发,“群上安排、群上指导、群上培训、群上回复”成了常态。而党员干部在群里各种回复“收到 ”,各种“汇报”工作,有的一天仅回复‘收到’两个字就有数十次。布置工作的速度快了,但是却少了面对面的温度。“通知……收到……汇报”全在网上进行,工作成了从群里来到群里去,领导将工作往微信群里一布置就当起了“甩手掌柜”,干部进了微信群而远离了人群,助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病症四 溜须拍马易传染
病症五 暗藏“微腐败”风险
诊断书
线上的这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归根到底是线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网络空间的反映。治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还是要从产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根源入手,破解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开展工作办法不多、简单粗暴,作风漂浮、脱离群众等问题,清除“官本位”思想和政绩观扭曲的错误观念,强化宗旨意志,如此方能运用好科技手段,真正达到方便工作、提高效率的初衷。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